自貿試驗區如何完成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先行先試的重要使命?如何率先構建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10日下午,一場名為“法制與創新——構建自由貿易區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法制制度”的主題論壇在浦東圖書館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專家教授與來自浦東法院的法官展開深入探討。
本次論壇由世博地區開發管理委員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上海人大人科學發展研究院、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委會共同舉辦。當天浦東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400多名法律界人士、人大校友參加論壇。
上海自貿試驗區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國家戰略,肩負著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先行先試的重要使命。而建立適應國際通行規則的營商環境,首先應強調法治化建設,這也將是自貿試驗區一種重要而無形的“基礎設施建設”。
如何率先構建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如何在自貿試驗區背景下加快制度創新?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的立法司法實踐?帶著這些問題,人大法學院副院長龍翼飛教授、楊東教授,國際法教研室主任韓立余教授,與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林曉鎳分別從不同領域作精彩發言。
在談到國家準入規定、負面清單措施時,龍翼飛教授建議:“要破除傳統立法模式,保證內外資一致原則,對區內相關資產投資項目進行必要備案管理,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在法律監管方面進行探索。”在談到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問題時,龍翼飛認為,自貿試驗區建設必然會面臨相應挑戰。對于自貿試驗區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賦予管委會專利糾紛的行政調解權和處理權,同時應強化管理和執法統一,建議借鑒國外“知識產權警察”等類似經驗,強化法律監督和落實。
楊東教授說:“自貿試驗區建設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實踐,尤其要注重金融制度創新?梢栽诠蓹啾娀I方面進行探索,推進在自貿試驗區背景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林曉鎳副院長則結合浦東法院自貿試驗區法庭一年多的實踐談到:“從司法實踐過程中最能發現自貿試驗區發展的問題和突破口,在更多涉外商事審理中更好地適應從原先商品貿易訴訟到服務業貿易訴訟的變化,更好地探索一級政府管理中的司法建設問題。”
韓立余教授則認為,自貿試驗區背景下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要明晰目標和路徑,“審批、備案、申報”間的區別到底在哪里,法律效應又有何不同,都需要在實踐中回答。